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小兒骨科

不同年齡層常見的骨科問題 

新生兒期
  • 先天性肢體異常,包括先天性肢體缺損、多指症、併指症、斜頸、雞胸、漏斗胸等。
  • 因產程不順所造成的傷害,如鎖骨骨折、臂叢神經傷害、腦性麻痺等。
  • 因胎位影響所造成的肢體變形,如馬蹄內翻足。
  • 需作髖關節篩檢,以診斷出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及脫臼。
學步期
  • 學步應配合兒童的正常生理發展過程,避免提早學走路或使用學步車與螃蟹車。
  • O形腿與外八字常見於這一階段。
學齡前
  • X形腿在2-4歲常見,但多會自然痊癒。
  • 三至四歲以後若發現明顯O形腿要小心分辨是否有生長板疾病。
  • 三歲至八歲為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好發之年齡層,若發現兒童髖部疼痛、大腿及膝蓋內側疼痛、跛行,要小心診斷。
  • 扁平足在四歲以下常見,但僅有少數需要治療或穿矯正鞋。
小學學齡
  • 生長痛在這個年齡層很常見,需小心排除其他可能病因。
  • 因運動量大,這個年齡層特別容易發生骨折、脫臼或運動傷害。
青春期
  • 九歲至十四歲為股骨頭近端生長板滑脫症好發之年齡層,此病好發於體重過重的男孩,症狀為髖部疼痛、大腿及膝蓋內側疼痛、跛行、患腿轉向外側且不敢負重。
  • 脊椎側彎症。
  • 骨骼系統的腫瘤,在這一階段惡性的比例較高。
小兒骨科常見的併發症
這是一個骨科門診每個月都會碰到場景:家長帶著手腳腫痛變形的小朋友來看病,患肢上塗滿了膏藥。X光一看,原來是一個骨折癒合在變形的位置,需要重新開刀才能再矯正回來。或者是剛受傷時,家長一聽到要開刀或是要打石膏,立刻逃離醫院,帶著孩子去找接骨師,結果可想而知。

四歲女孩一個月前骨折,經接骨師處理後,左手肘腫脹變形,X光檢查顯示左肱骨遠端髁上骨折併肘內翻變形,需手術矯正治療。
每次眼睜睜的看著這些治療起來效果會很好的病例,卻因為大人的偏見而坐失治療的機會,我都會為這些孩子感到心疼。其實成人的許多病痛,都是來自小時候的疾病,因為疏忽、不當治療或不完全治療,而導致永久的殘障或畸形。雖然說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完全的治癒,但是醫學的進步,已經讓醫界對各種治療方法產生的不同結果有所了解,更不用說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各種診斷及治療技術,例如磁振造影、內視鏡手術、顯微手術、雷射手術、藥物以及抗生素製劑、各種復健技術、支架、矯正器…等等的進步,使得許多疾病的處理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只要家長循正常、科學的管道,都可以獲得相關的諮詢和資源;怕的是家長迷信偏方或傳言,最後不但花了大錢,孩子還要忍受更多的痛苦,以及接踵而來的殘障畸形。
以下介紹一些小兒骨科常見的延誤治療狀況。

門診最常見到的延誤治療併發症,莫過於骨折過後的不當處理。包括骨折的誤診、未適當復位、未適當固定、生長板的傷害未適當治療、裹膏藥引起的嚴重皮膚炎、傷口感染、骨髓炎、強力接骨整復引起的骨骼或軟組織傷害〈例如生長板、神經、血管傷害〉、過度的治療〈例如不必開刀的疾病卻開了刀〉、肢體腫脹形成腔室症候群卻未緊急處理等等。這些併發症,有的要緊急開刀,有的要等一陣子才能矯正,有的會留下永遠的殘障。總之,兒童骨折的治療,一定要及時、適當、而不過當才行。

骨骼腫瘤
青少年期的骨骼腫瘤惡性的比例較高,如果發現小朋友有不明原因的骨骼關節疼痛,或者局部出現腫塊,都要徹底檢查。以現在的醫療技術,肢體的惡性腫瘤常常可以根治而不需要截肢。但是如果迷信偏方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骨骼關節的感染
在台灣南部是很常見的,除了細菌性骨髓炎、關節炎以外,結核菌引起的感染也時有所見。併發症的問題常常是來自抗生素的濫用或誤信其萬能、未能適時接受手術清創排膿、或是未能配合醫囑完成治療〈例如結核菌引起的骨關節感染需要口服抗結核藥物一年半以上才能治癒〉。感染症會引起慢性骨髓炎及關節破壞〈特別是大腿上端的髖關節〉,甚至引起敗血症或全身感染而危及性命,不可不慎。

髖關節脫臼
在國內也很普遍,若未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會造成許多嚴重脫臼及不理想的治療結果。還有好發於三到八歲的幼兒股骨頭壞死症,以及好發於九到十四歲肥胖青少年的股骨頭生長板滑脫症。這些不正常的髖關節,成年以後都容易發生關節炎,佔了目前成人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一大部分,其結果也是令人不滿意的。如果您看見您的孩子走路會跛腳,最好是帶來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

脊椎的畸形
也很常見。不管是先天性、神經性或特發性的脊椎側彎或駝背,若已達一定嚴重程度或是有惡化傾向時,都該治療。拖延下去,不僅將來治療更困難、併發症高,病人也會飽受心理抑鬱、身體畸形、易背痛、肺功能受損的痛苦。您可以在幫孩子洗澡時,順便觀察背部是否有畸形,再決定是否需要帶到醫院去檢查。
其他的一些先天性異常,如馬蹄內翻足、關節僵硬症,或如小兒麻痺、惱性麻痺造成的四肢畸形,也需及早治療,以求較佳的結果。還有許多小兒特殊的代謝毛病、風溼症等,必須各尋專門醫師,好好處理,否則彎曲的小樹是長不高的。
談到這些延誤治療的病例,因素相當複雜,如家庭經濟不佳;父母或長輩觀念不正確,認為小孩子太小了,不能忍受手術,或認為長大就會好起來;有的迷信民俗療法,對醫生不信任;或升學主義作祟,怕治療會耽誤了課業;也有許多的併發症來自於醫生的診斷及處置不當。如何克服這些因素,實有待醫界、政府機關、學校、以及家長多多的努力。

最後提醒您,現在醫學界分科已經越來越精細,骨科醫師未必專精所有的小兒骨科疾病。如果您的孩子遇到了緊急重大的骨科狀況,最好還是去設有小兒骨科的醫院求治,較能保障孩子身體的安全。
透過醫學的進步、經驗的累積,我們可以更明瞭疾病的自然史及最佳的治療時機和方法。透過和專門醫師的充分合作,我們可以為孩子作的更多。讓我們共同努力來給孩子健康的成長,幸福的未來。

內八與外八字足
1. 檢查方法:
腳板前進線夾角(Foot progression angle):正常人走路時腳板縱軸應該與前進方向平行,或是稍微向外。

患者趴臥,膝彎90度,由上觀察腳板形狀:蹠骨內翻、歪斜腳、大腳趾內翻、杵狀足等。

患者趴臥,膝彎90度,由上觀察大腿與腳板縱軸夾角(Thigh-foot angle):脛骨所造成的問題,如medial tibial torsion。

患者趴臥,膝彎90度,檢查髖關節內外轉角度(Hip rotation angle):依年齡性別不同有不同之正常範圍,此角度與股骨前傾角(Femoral anteversion angle)有關。

以CT scan或MRI測量確實之股骨前傾角。

2. 處理原則:作上述各種檢查,以確定是否超出正常範圍。原則上有全身性疾病、變形與該年齡層正常範圍不吻合、左右不對稱、以及過大的變形者才需要處理。

請小兒骨科檢查以找出有關聯的病因,並排除骨骼關節病變。

發育性的問題所引起的內外八字,在8歲以前多會慢慢改善或正常,只有少數程度太厲害的才會持續到成人。

不要讓幼兒坐學步車或螃蟹車,注意兒童姿勢,避免跪坐,改盤坐。

謹慎使用矯正支架、矯正鞋或其他矯正器。

極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O形與X形腿
兒童骨骼成長的鐘擺現象(Pendulum phenomenon):嬰兒在出生後下肢通常有傾向“O”型腿的外型,不只膝內翻,連小腿也彎向內側,尤以一歲到一歲半時看來最為明顯。隨著年齡增加,下肢慢慢變直以適應負重的狀況。在二到四歲因受成長與姿勢改變的影響,又會偏向X形腿。四到六歲是逐漸恢復的時候;到了十歲左右,絕大多數的腳會完全變直!這種由“O”到“X”到”直”的變化,就好像是時鐘的鐘擺一樣,所以稱做“鐘擺現象”。

只要不偏離正常太遠,大部分小朋友長大了自然就會好,且將在上小學之後完全正常。

醫護人員要注意的狀況:
  1. 變形的狀況與年齡不相配,如三四歲有明顯的O形腿。
  2. 左右不對稱。
  3. 變形太厲害。
  4. 家族性,特別是家中成員普遍較矮時。
  5. 伴隨有其他問題,例如疼痛、容易跌倒、嚴重內八字與外八字、嚴重扁平足、韌帶鬆弛或肌肉無力。
遇到以上狀況最好請小兒骨科醫師詳細檢查。

兒童骨折
兒童的骨質,具有“柔韌”的特點,不像成人骨骼較為硬脆,所以會有所謂嫩枝狀不完全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的出現。此外在結構上有所謂“生長板”的軟骨組織,其強度往往較附近的骨骼、韌帶為低,所以受傷時常常會由此處斷裂。因此兒童的骨折在發生率、特性、及治療上,與成人的骨折有許多差異之處,甚至可說是大不相同!
幸運地,兒童也有以下三大潛力:
  1. 癒合潛力(healing potential):因為有相當強韌及厚實的骨膜及充足的血液循環,所以骨折處經修補而癒合的速度及潛力也特別的好。由於癒合的速度快,兒童骨折的手術,常選用簡單的固定器(smooth pin 是最常使用的了),再以石膏或副木加強,如此可以減少組織的傷害,並利於短期內移除固定器。
  2. 生長潛力(growth potential):因為兒童的骨骼尚有生長板的存在,只要骨折沒有傷害到生長板,則癒合中的骨頭會帶來許多的刺激及血循給鄰近的生長板,以刺激其長得更快更長!因此,許多骨折即使造成一點點的長短腳,也逐漸會在生長的過程逐漸追上而變成等長。
  3. 重塑潛力(remodeling potential):萬一骨折處並未anatomic reduction,將來也不一定會長歪。因應於肌肉的張力平衡刺激,骨骼會因壓力而生骨及因張力而破骨,再加上生長板的刺激成長,會使某個程度以內的彎曲及旋轉變形都回到正常。
高雄榮總骨科張維寧